醫(yī)用遠紅外熱像儀檢測
# 34# 中國骨傷 2007 年 5月第 20卷增刊 Ch ina J O rthop & Traum a, M ay. 2007, Vo.l 20, Supp .l
# 臨床研究 #
遠紅外熱像儀檢測膠原酶盤外注射**腰椎間盤
突出癥的療效醫(yī)用遠紅外熱像儀檢測
方鎮(zhèn)洙, 柳碩柱
( 首爾 NOW 醫(yī)院, 首爾 463-834)醫(yī)用遠紅外熱像儀檢測
【摘要】 目的: 探討用遠紅外熱像技術檢測腰椎間盤突出癥盤外注射膠原酶的療效。方法: 120例盤外注射膠原 酶**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, 男 80例, 女 40例; 年齡 21 ~ 65歲, 平均 43歲。注射前后用遠紅外熱像儀 ( dig ital in-frared therm og raph ic mi ag ing, D IT I)檢測雙側下肢溫度差 ( $T )及分析熱型圖特點, 并與常規(guī)療效評價標準及放射線影 像學 ( 椎管造影、CT、M R I)診斷結果做對比。結果: D IT I檢測熱像 $T 值增減與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成反比, D IT I與臨床 癥狀符合率為 88% ; 放射線影像學診斷符合率分別是椎管造影 85% 、CT 84% 、M R I 86% , 平均 D IT I 敏感率為 85175% 。結論: 放射線影像技術準確地反映椎間盤突出病理結構情況, 而遠紅外熱像技術客觀地反映椎間盤突出刺 激靶神經根生理功能情況, 兩種技術均可從不同的角度評定療效。
【關鍵詞】 紅外熱像; 膠原酶; 椎間盤移位醫(yī)用遠紅外熱像儀檢測
The curative effect of collagenase nucleolysis in herniated lumbar disc revea led by DITI |
FAN G Zhen-zhu, LIU Suo-zhu. |
|||
Seoul NOW H osp ital, Seoul 463-824, K orea |
|
|
|
|
AB STRACT O bjective: T o evalua te the curative e ffect o f the co llag enase nucleo lysis in the herniated lumbar d isc (HLD ) by |
||||
thermography. M ethods: O 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( 80 m a le and 40 fem a le w ith an |
av erage age |
of 43 years rang ing |
||
from 21 to 65 years) ofH LD w ere treated w ith the ep idura l in jection of collagenase. Therm ography was taken w ith D IT I ( dig it- |
||||
a l infrared thermograph ic mi |
ag ing system ) before and a fter injection, and the d ifferences o f tem pera ture ( $T ) and characteris- |
|||
tics of therm ography in the both low legs w ere analyzed. |
Contrastive study w as taken to the therm og raphy, sym ptom s, mye log ra- |
|||
phy, CT and M R I. R esults: The nume rica l va lue o f $T |
and mi provem ent o f symp tom s w as in |
inverse proportion. Co inc idence |
||
betw een D IT I and sym ptom s w as 88% , d iagnostic accuracy of m ye lography was 85% , CT 84% , MR I 86% |
and mean o f D IT I |
|||
sensitiv ity w as 85175% . Conclusion: R adio logy techn iques w ill co rrec tly d isp lay the pa tho logy o f d isc struc ture and the rmo- |
||||
g raph ic mi ag ing w ill ob jectively describe the physio logy function o f the ta rget nerve root. Bo th me thods can determ ine the cura- |
||||
tive e ffect o f the treatm ent by different v iew. |
|
|
|
|
K ey words Therm ography; |
Co llagenase; Interve rtebral disc d isp lacement醫(yī)用遠紅外熱像儀檢測 |
|
|
Zhongguo G ushang /Ch ina J O rthop& |
T rauma, 2007, 20( Suppl. ) : 34-36 www. zgg szz. com |
|
隨著現(xiàn)代影像學科技的發(fā)展, 特別是 CT、M R I檢測技術, |
1 |
臨床資料 |
使得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椎間盤病理結構學上的描述已經 |
|
自 2004年 3月至 2005年 8月首爾 NOW 醫(yī)院骨科選擇腰 |
達到了非常準確的程度[ 1] 。但是實際臨床工作中對腰椎間 |
椎間盤突出患者 120 例, 全部接受盤外注射膠原酶, 其中男 |
|
盤突出癥患者的療效判定還是主要靠患者的自覺癥狀和物理 |
80例, 女 40例; 年齡 21~ 65歲, 平均 43歲; 病史 3個月 ~ 5年, |
|
體檢, 特別是非手術療法更是如此。很多情況下患者接受治 |
平均 2 年 6 個月。按 M cculloch[ 4] 臨床標準進行診斷。患 |
|
療后自覺癥狀明顯改善, 但影像學上沒有什么改變??墒菃?/span> |
者具有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癥狀及體征, 并行放射科 |
|
靠患者的自覺癥狀和物理體檢判定療效, 特別是評定近期療 |
檢查, 椎管造影 76例, CT 39例, M R I 81例。腰椎間盤突出部 |
|
效無充分的客觀證據(jù), 患者本身報有懷疑的心理, 醫(yī)生也不 |
位 L3, 4有 13例, L4, 5有 63例, L5 S1 有 44例。馬尾綜合征、椎 |
|
能給予滿意的解釋。膠原酶溶盤術**腰椎間盤突出癥以 |
間盤脫出、腰椎部手術、嚴重脊柱滑脫、嚴重椎管狹窄為禁忌 |
|
微創(chuàng)、無痛、療效好、經濟及患者易接受等優(yōu)點, 已被骨科臨 |
證。 |
|
床作為一種非手術療法所采用 [ 2-3] 。但是在體內膠原酶如 |
2 |
方法醫(yī)用遠紅外熱像儀檢測 |
何溶解突出椎間盤的機制還不清楚, 許多臨床現(xiàn)象無法解 |
211 **方法 盤外注射膠原酶操作前 30 m in 用藥: 靜推 |
|
釋; CT 或 M R I也無法檢測。所以筆者探討用遠紅外熱像 |
25% 葡萄糖 20 m l加地塞米松 5 m g以防過敏反應。按無菌要 |
|
( dig ita l in frared therm og raph ic im ag ing, D IT I) 技術檢測膠原酶 |
求在手術室進行注射操作。體位: 患側臥位, 腰部后凸抱膝 |
|
的療效。 |
位。定位: 一般硬膜外導管插入上一位椎間隙, 導管方向朝下 |
達病灶部。常規(guī)皮膚**, 穿刺點局麻后硬膜外穿刺置導管。 通過導管注入膠原酶 1 200 U (溶入 019% 生理鹽水 5 m l中 ), 緩慢注射。注射后觀察病情, 仰臥直腿抬高試驗作記錄, 患側 臥位 6 h。注射后 3~ 5 d若有腰痛加重常規(guī)給**痛等對癥 處理。注意事項: 注射部位要準確, 如發(fā)現(xiàn)硬膜外導管插入位 置不準或穿破硬膜, 應停止注射。注射后**患側臥位 6 h, 使膠原酶充分作用于病變部位。術后臥床休息 2 d, 要注意體 位性低血壓。
21 2 D IT I檢測方法 遠紅外熱像檢測室要求為避光隔熱、 穩(wěn)定氣流的暗室, 室溫維持在 19~ 21 e , 濕度 60% 。檢測設 備采用紅外成像儀 DT I-16UT 1( 美國 DOREX 公司 ) , 溫度測 定范圍 15 ~ 40 e , 適合人體體溫測定范圍, *小測定溫度 01 1 e , 配有先進的電腦軟件系統(tǒng)和彩色打印系統(tǒng)。檢測前 給患者講解注意事項, 患者全身脫除衣服狀態(tài)站立 15 m in, 以適應 檢測室環(huán)境, 提高檢測數(shù)據(jù)的準確性。檢測部位: 腰骶前、后 位, 雙下肢前、后、側位, 雙足底面位。術前及術后 1 d, 以后每 個月 1 次直到第 3 個月, D IT I 檢測并記錄雙下肢溫度差 ( v T )變化, 分析紅外熱圖類型及分布特點。
3 結果醫(yī)用遠紅外熱像儀檢測
31 1 療效主觀評價 采用了直觀模擬量表 VAS[ 5] 方法, 這 是一種簡單、有效、疼痛強度*低限值的參與測量方法, VA S 是有 1條長 10 cm 的橫線, 兩端分別標有/ 無痛0和 / 劇痛0。 患者需要在這條線上標出疼痛強度相對應的點。本組 VA S 標記線上附上了顯效、有效、改善、差的字樣 (見圖 1), 患者憑 借自己主觀感覺選擇相對應點。測得全部患者對療效的滿足 度分別為: 顯效 63 例 ( 53% ) , 有效 48例 ( 40% ), 改善 6 例
( 5% ), 差 3例 ( 2% )。
圖 1 改良 VAS 標線
F ig. 1 Im proved VAS m arked line
31 2 D IT I檢測分析 體熱檢測分析時, 有癥狀側與無癥狀 側肢體溫度差為 015 e 以上時有診斷意義; 如果 v T 雖然為 01 5 e 以下, 但溫度變化與癥狀部位一致, 并在神經根分布 區(qū)域時也列為有診斷意義。根據(jù)熱圖分布特性分類為放射 型、局造型、非特異型。放射型熱圖是沿著靶神經根放射區(qū) 域分布的神經根型熱圖, 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比較典型的熱 圖; 局造型熱圖出現(xiàn)在病灶部位或疼痛部位局限性熱圖; 非 特異型熱圖是雙側肢體沒有出現(xiàn)溫度差異, 也沒有局造型溫 度變化時列為該熱圖類型。120例患者測得 D IT I各組熱型圖 分布為: 放射型熱圖 100例 ( 83% ), 局造型熱圖 8例 ( 7% ),
非特異型熱圖 12例 ( 10% )。
31 3 D IT I檢測敏感度 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等臨床癥狀變 化, 椎管造影、CT 掃描、MR I所見與 D IT I檢測結果比較分析, D IT I敏感率平均為 85175% (見表 1)。
31 4 D IT I檢測v T 變化與臨床療效關系 見表 2。隨著藥 效的出現(xiàn), 時間的延長雙下肢溫度差 v T 值逐漸減少 ( v T = 健側對稱部位溫度 - 患側對稱部位溫度 ); 顯效組比改善組 減少幅度大一些; 而療效差組則無溫差變化。 120例患者術 前及術后 1 d、1、2、3個月 D IT I檢測的 $T 值進行統(tǒng)計學 SA S
系統(tǒng)數(shù)據(jù)處理, pa ired -t test統(tǒng)計分析。發(fā)現(xiàn)臨床療效顯效組、 有效組、改善組 $T 值變化有統(tǒng)計學意義 ( P < 0105), 而臨床 療效差組 $T 值變化無統(tǒng)計學差異??傊?/span>, D IT I檢測熱像 v T 值增減與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成反比。醫(yī)用遠紅外熱像儀檢測
表 1 |
DITI敏感率 |
Tab11 |
Sensitivity of DIT I |
|
|
檢測方式 |
敏感率 (% ) |
|
|
臨床癥狀 ( n = 120) |
88( 106 /120) |
椎管造影 ( n = 76) |
85( 65 /76) |
CT ( n = 39) |
84( 33 /39) |
M RI( n = 81) |
86( 70 /81) |
|
|
DITI平均值 |
85175 ( 343 /400 ) |
|
|
表 2 DIT I檢測v T變化與臨床療效關系
Tab1 2 R elation shipbetw een the changes of v T w ith D IT I reading and the clinical outcom es
時間 |
顯效* |
有效* |
改善* |
差 |
|
( n = 63) |
( n= 48) |
( n = 6) |
( n = 3 ) |
術前 1133 ? 01 81 11 18 ? 01 99 11 03 ? 01 25 11 02 ? 01 36 術后 1 d 0163 ? 01 48 01 74 ? 01 35 01 96 ? 01 68 11 63 ? 01 57 術后 1 個月 0146 ? 01 25 01 54 ? 01 68 01 75 ? 01 64 11 56 ? 01 45 術后 2 個月 0138 ? 01 14 01 44 ? 01 35 01 64 ? 01 58 11 01 ? 01 36 術后 3 個月 0119 ? 01 12 01 31 ? 01 58 01 54 ? 01 24 11 02 ? 01 34
注: * 術前后比較有顯著差異 ( P < 01 05)
Note: * S tatistics sign ificance d 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( P < 01 05)
4 討論
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神經根受到壓迫刺激時患者主觀上出 現(xiàn)腰痛并伴有單側或雙側下肢反射痛, 不同患者對疼痛的描 述又千差萬別: 下肢麻木、酸痛、發(fā)涼等。因為對這些主觀現(xiàn) 象, 醫(yī)生不能客觀地觀察, 也就是對于疼痛現(xiàn)象不能進行量的 測定, 所以給臨床**帶來不少的困難。
人體是一個天然紅外源, 它發(fā)射 1~ 30 Lm 的連續(xù)光譜, 值波約為 10 Lm。當人體出現(xiàn)病變或某些生活狀態(tài)發(fā)生變化 時, 全身或局部的能量重新分布, 人體向外輻射的紅外波也發(fā) 生變化。因此, 應用紅外成像技術**測定人體紅外輻射, 就 可以了解人體的生理病理情況[ 6] 。當患者腰椎間盤突出時 壓迫并刺激相應神經根, 該神經分布區(qū)下肢的特定部位出現(xiàn) 各種特異性高溫或低溫熱型, 與健側形成溫差 v T, 把患者各 種疼痛及麻木等異?,F(xiàn)象以彩色 圖像形式表現(xiàn)出來, 間接地 了解靶神經根生理功能 [7-8] 。也就說, D IT I彌補了 CT 或 M R I 的缺陷, 即 CT、MR I是觀察椎間盤病理解剖結構及位置改變, 而通過 D IT I觀察椎間盤突出時靶神經病理生理功能情況。
膠原酶體外實驗已確認在一定的溫度、pH 條件下, 可以 特異性水解變性椎間盤髓核 ( 膠原蛋白 )組織 [9-10] 。但是患者 體內膠原酶如何溶解, 其機制還不清楚, 臨床上許多現(xiàn)象難以 解釋。如: 操作上有盤內盤外兩種注射方法, 按照理論盤內法 療效更好, 因為膠原酶直接作用于病變椎間盤髓核內, 可是盤 外法療效也很好, 而且注射后無盤內壓增高而腰部出現(xiàn)劇痛 現(xiàn)象, 注射操作簡便又**。故臨床上多采用盤外法。注射 膠原酶后一般 1~ 2個月療效明顯, 而且 CT 或 M R I可測得突
# 36# 中國骨傷 2007 年 5月第 20卷增刊 Ch ina J O rthop & Traum a, M ay. 2007, Vo.l 20, Supp .l
出椎間盤開始縮小, 但有時因檢測時患者體位及掃描平面等 影響往往出現(xiàn)相對誤差。另外, 注射膠原酶后一些臨床現(xiàn)象, 如: / 即時療效0 (注射膠原酶后即刻出現(xiàn)患肢疼痛緩解, 直腿 抬高和加強試驗有好轉 ), / 反跳0現(xiàn)象 (注射后 3~ 5 d 出現(xiàn) 患肢疼痛 ) 等, 均不能用 CT、M R I等儀器檢測。僅根據(jù)患者的 臨床癥狀來分析膠原酶的藥理作用是缺乏科學性的, 影響了 膠原酶臨床療效的進一步評定。筆者通過本研究認為遠紅外 熱像技術比較適合檢測膠原酶**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。
總之, 膠原酶盤外注射**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評定應 依據(jù)臨床癥狀和體征, 以及評定功能恢復狀況結合遠紅外體 熱檢測、評定結構恢復狀況結合 CT 或 M R I檢查。
參考文獻
1 李自立, 趙敏, 高安危, 等. 用遠紅外熱像圖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 探討. 中國骨傷, 2001, 14( 9 ): 539 -540.
2 柳順鎖, 孟慶云, 劉志雙, 等. 腰椎間盤突出癥健側旁正中入路硬膜 外穿刺置管注射膠原酶的療效分析. 中國康復醫(yī)學雜志, 2003, 18
( 11): 689-690.
3 王晉生. 膠原酶溶解術**腰椎間盤突出癥 126 例臨床體會. 實用 醫(yī)技雜志, 2002, 9( 3 ): 219-220.
4 M ccu lloch JA. Ch empnucleolys is exp erience w ith 2000 cases. C lin Or-
th op Relat Res, 1980, 146: 128.
5 邱貴興, 黨耕町, 金大地, 等. 骨科學新進展 ( 中華醫(yī)學會繼續(xù)教育 教材 ), 北京: 中華醫(yī)學電子音像出版社, 2004. 55.
6 楊子彬. 醫(yī)用熱象圖的理論基礎和臨床應用. 生物醫(yī)學工程研究, 2003, 22( 3 ): 1-8.
7 彭楠, 范建中, 張建宏. 遠紅外熱象圖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評定中的 價值. 中華物理醫(yī)學與康復雜志, 2002, 24( 12 ): 708-710.
8 王生, 何麗華, 于紅. 腰背痛病人的紅外熱象觀察. 工業(yè)衛(wèi)生與職 業(yè)病, 2003, 29( 1 ): 39-41.
9 尚來煥. 膠原酶注射**腰椎間盤突出癥 150例. 影象診斷與介入 放射學, 2001, 10 ( 2): 100-102.
10 張強, 許明山. 膠原酶**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. 工企醫(yī) 刊, 2004, 17 ( 2): 18-19.
# 病例報告#
腰椎及手指痛風性破壞影像學改變 1例
蔡軍1, 倪家驤2, 王琦2, 孫海燕2
( 11 北京電力醫(yī)院疼痛診療中心, 北京 100073; 21 宣武醫(yī)院疼痛診療中心 )
關鍵詞 |
核酸代謝; |
痛風; |
骨質破壞; |
放射攝影術 |
|
Im aging change of lum bar and finger dam aged by gout: a |
case report CA I Jun, N I J ia-x iang, WANG Q ,i SUN H ai-yan. P ain |
||||
T reatm ent Center, theH osp ital of B eij ing E lectric P ow er, Beij ing |
100073, China |
||||
K ey words Nuc le ic acid m etabo lism; G out; |
D estruction o f bone; R adiog raphy |
||||
|
|
|
Zhongguo Gushang /Ch ina J O rthop& T raum a, 2007, 20( Suppl. ): 36-37 www. zggszz. com |
男性患者, 85 歲, 因 / 頑固性腰痛、活動受限 4 年余 0入 院。入院查體見: 患者神清, 臥位, 翻身活動中度受限, 行走時 呈疼痛性制動, 行走距離不超過 10 m, 呈/ 駝背0畸形, 脊柱前 屈 30b, 過伸 0b, 下腰部叩痛。雙側指 ( 趾 ) 間關節(jié)及掌指 ( 趾 )關節(jié)處可見多處不規(guī)則隆起的結節(jié), *大約 1 cm @ 2 cm, 部分結節(jié)呈輕度**, 皮下可見白色團塊狀物質?;颊咦允?nbsp;有糖尿病史 50余年, 有痛風病史及慢性腎功能不全病史多年 ( 具體不詳 )。 2年前植入心臟起搏器。入院時實驗室檢驗:血肌酐為 279 umo l/L, 空腹血糖為 1415 mm o l/L, 血尿酸為697 um o l/L。雙手側位 X 線片可見: 雙手拇指指間關節(jié)間隙 明顯變窄、關節(jié)面骨質被破壞, 遠節(jié)遠端缺損約 1 /2, 呈穿鑿 樣, 殘余遠節(jié)指骨可見明顯骨質疏松 (圖 1); 雙手正位 X 線片 見: 雙手 2~ 4指近側及遠側指間關節(jié)間隙消失, 局部骨質破 壞或缺損, 多處關節(jié)軟組織腫脹; 除右側中、環(huán)指遠節(jié)指骨以 外, 余指遠節(jié)指骨骨質均遭破壞, 數(shù)處指間關節(jié)呈脫位狀 (圖 2)。腰椎矢狀位 CT 示: 腰椎前縱韌帶骨化, 腰椎小關節(jié)融
合, 關節(jié)間隙消失, L3, 4椎間隙呈不規(guī)則樣增寬, 前端可見一巨 大/ 鳥嘴樣 0骨贅形成, L4, 5椎間隙明顯變窄, 終板及骨質呈 / 蟲蝕樣0破壞, L5 椎體前部及下部明顯骨缺損, 缺損約 1 /2, L5 S1 椎間隙呈不規(guī)則狀增寬, 終板及骨質被破壞 ( 圖 3, 4)。 在椎體、終板、關節(jié)突關節(jié)及 / 鳥嘴樣0骨贅等部位可見白色 的尿酸鹽結晶沉積 (圖 5)。全身核素掃描, 未見腰椎核素濃 聚影像, 排除骨質腫瘤性破壞的可能。診斷: ①慢性心功能不 全 (現(xiàn)佩帶心臟起搏器 ); ②慢性腎功能不全; ③糖尿病 (胰島 素依賴型 ); ④痛風癥 (慢性關節(jié)炎期 ); ⑤強直性脊柱炎; ⑥ 腰椎退行性變合并椎管狹窄。
討論
根據(jù)患者的病史、臨床表現(xiàn)及輔助檢查, 可以確定, 患者 的雙側手指及腰椎骨質破壞, 均由于痛風癥所致, 這是 1例罕 見的多處骨組織受尿酸鹽侵蝕而造成骨破壞的病例。痛風 90% 以上為男性患者, 按其發(fā)病進行時期分為 3期: 潛伏期、 急性關節(jié)炎發(fā)作期、慢性痛風性關節(jié)炎期。痛風還可被分為